不同的表述用词,会完全引发不同的内心感受,其中以“我应该”和“我希望”最为典型,并且很多人经常会脱口而出,而很少过多在意。 其实两者的区别非常大,同时也反应出说话人长期以来的思维模式。 先说“我应该”,此种表述来自于幼年时期,自己缺乏面对客观世界的勇气,所以这个时候经常需要父母的支持和指导。 渐渐地,会形成所谓的标准模式,符合父母要求就是正确的,不符合就是不正确的,表现为“应该不应该”表述。 言外之意是:自己没有自主决定权,而只能迎合别人的意图,或者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,自己需要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被接纳。这是自我形成早期出现的过渡模式。比如,我应该考研还是找工作?我应该跟A还是跟B结婚?其实都在寻找外界的参照,因为缺少对自我的关注和肯定。 再说“我希望”,这样的表述是以自我为主体,是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表达内心的想法,呈现出完整的自我主动视角,是人格成熟后的表达方式。 比如,将上面的表述改为:我希望考研还是工作?我希望跟A还是跟B结婚?感觉马上就变了,因为后一种是完全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声音,而不再需要外界的任何加持。 文章来自:潍坊心理咨询 | 潍坊心理咨询中心网站:http://www.xgxlzx.com |